1952年,上甘岭战役爆发了。敌军的进攻异常凶猛,15军的防线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被击破,大片阵地迅速失守。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势,战局一度陷入危机。正当此时,王金山急切地询问秦基伟:“你们是继续奋战,还是撤退?”秦基伟的脸涨得通红,眼中燃烧着坚定的火焰:“保不住上甘岭,我提头来见!”
上甘岭战役究竟发生了什么?15军是否真的撤退了呢?
1952年,范弗里特决定对我军发动全面进攻,他请求联军司令克拉克提供大量炮弹,数量远超常规战役所需。他计划通过猛烈的轰炸来摧毁我军阵地,并迅速占领。但对于这一战术,我军早已有了相应的应对措施。
展开剩余82%在1951年第五次战役结束后,彭老总将防守五圣山的重任交给了15军,之前这片阵地由26军守卫。与26军相比,15军在阵地防御上还存在不足,但秦基伟接到命令后迅速行动,带领部队学习了26军的防守经验。换防后,他不单单是掌握了阵地的布局,还通过细致观察,熟悉了各个战术要点。
五圣山地形险要,高地占据了战略优势,敌军若想进攻,就必须依赖强大的炮火。然而,美军的火力猛烈,足以使我军陷入困境。在经过侦查后,秦基伟决定带领战士们挖掘坑道。坑道战术并非新鲜事物,早在清朝的中法战争中就曾被采用,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。对于我军来说,坑道战术不仅是对过去战法的继承,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。
坑道内的设施不仅可以保障战士们的生存,还能有效削弱敌人炮火的威胁。为了提高坑道的防御性,我军特意设计了马蹄形坑道,这种形状比传统的坑道更为坚固。在战斗初期,志司甚至给出了坑道建筑的七项要求,包括防炮、防毒、防火等,这些规定为坑道的防御能力提供了可靠保障。
当时,秦基伟也没想到,这一策略将在未来的战斗中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。
“金化攻势”是范弗里特精心策划的一次战役,他调动了美军精锐师和韩军精锐部队,打算通过大规模炮击摧毁我军阵地。1952年10月14日,轰炸如期而至,炮弹在短短半小时内倾泻而下,达到三十多万发,几乎将我军的表面阵地夷为平地。尽管战士们躲进坑道,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随之而来的余波,依旧让他们痛苦不堪。
那段时间,战士们在坑道里几乎无法稳定站立,每一次震动都像是随时会被吞噬的浪潮。耳鼻出血、牙齿脱落,甚至有战士在这场震撼中牺牲。但即便如此,坑道依然完好无损,正是凭借坑道,战士们得以幸存。
随着美军的炮火不断轰击,我军表面阵地几乎完全被摧毁,战士们的损失惨重。在这种情况下,秦基伟面临着巨大的指挥压力,他的45师继续坚守,但美军不断发起进攻。为了不让敌军有机可乘,秦基伟只能调动剩余兵力进行反击,但局势仍然十分严峻。
在战斗的第一天,敌军的进攻愈加猛烈,但我军依然顽强抵抗。秦基伟亲自指挥战斗,他的指挥能力在这场战斗中得到了全面体现。在接下来的几天里,15军成功击退了美军三十多次进攻。尽管敌军遭受重大损失,我军的损失也异常惨重。
面对惨重的伤亡,秦基伟深夜难以入睡,心中的压力让他整夜无法平静。当接到来自崔建功的电话时,他依然咬牙坚持,让战士们继续拼搏。秦基伟坚定地说:“15军流血不流泪,就算你们都拼光了,我也会上去守阵地。”
15军的牺牲让王近山也感到焦虑。他看到战报时心情沉重,担心失去这片阵地。若五圣山失守,敌军将会有足够的力量突破我军防线,继续前进。王近山明白,秦基伟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,这时他决定亲自与他沟通。
王近山在电话中劝秦基伟:“如果守不住,就下来,我让12军接替你。”12军是王近山的老部队,战斗力十分强悍,但这番话无疑是激怒了秦基伟。他毫不犹豫地回应:“保不住阵地,我提头来见。”
这番话燃起了秦基伟的斗志,他立誓要与15军一起死守上甘岭。不久后,秦基伟带领45师夺回了失去的阵地,而12军的到来,终于让战斗迎来了转机。在秦基伟的指挥下,15军和12军联手,成功收复了所有失地。经过这场殊死搏斗,秦基伟不仅保住了阵地,还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。
他以超凡的战术和不屈的意志,顶住了敌军史上最猛烈的火力进攻,成为了中国军队的英雄,也让这场战役成为了上甘岭战役的传奇。
发布于:天津市驰盈配资-杠杆原理-外盘开户配资-全国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