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粒米见证历史 半两粮挽救苍生
1942年。华北大地在喘息。日军铁蹄践踏。国民党封锁严密。自然灾害肆虐。晋冀鲁豫边区——这颗插入敌人心脏的钉子正面临存亡考验。
饥荒蔓延。秋粮收成不足三成。果树凋零。蔬菜绝收。七万难民流离失所。战士们空腹作战。百姓以树皮充饥。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关乎生存。
10月22日。一份文件悄然发布。《为发动一把米运动、募糠运动的指示》。字字千钧。边区政府的号召简单而有力:每人每日节约小米半两。救一个人。功德无量。
运动迅速展开。从军队到学校。从工厂到剧团。所有人都行动起来。主力部队粮食供应从一斤半减至十六两。地方武装减至十五两。机关工作人员仅剩十三两。旧制一斤十六两啊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战士们每天要采野菜、树叶掺入饭中。
邓小平同志带头节约。每日仅食一份小米野菜饭。李达参谋长帮助群众运粪修堤。官兵一致。同甘共苦。“尽管物质生活艰苦。精神生活却丰富多彩”李达后来回忆道。那种团结。那种炽热。至今令人动容。
《新华日报》职工每月初就上交节约粮。太行山剧团巡回公演募捐。学生们课间挖野菜。剧团公演募集小米2353斤。杂粮4382斤。副食品2000余斤。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生命的希望。
宁可与民争食?绝不! 在晋察冀边区。聂荣臻下达了著名的“树叶训令”:部队不得在村庄十五里内采摘树叶。要把这些留给群众。战士们宁愿饿着肚子远行觅食。也不与民争利。何等情怀?何等担当?
救灾冬装至1943年冬才筹措到。没有染料。用草木灰和槐花染色。邓小平穿着深浅不一的灰土布衣服。拒绝特殊待遇。“这不是爱护。是让我们脱离群众”。
成效显著。一专区募捐米350石、糠20万斤。三专区募捐米690石、糠30万斤。四专区募捐米300石。这些物资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生命。
1943年。灾情持续。边区军民开展更大规模生产自救。部队帮助群众修河筑堤。开渠467公里。打井1万眼。抢种晚庄稼和蔬菜。“糠菜半年粮”成为现实。
敌人的封锁被打破。抢粮计划破产。仅赞皇县就使敌人征粮计划完成不足十分之一。群众创造性地开展斗争:“不出款、不出兵、不出粮、不出工”。
这是一场胜利。不仅是 over 饥荒的胜利。更是精神的胜利。它证明:只要党群一心。军民团结。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。
80多年过去了。“一把米”精神依然闪光。在物质丰裕的今天。我们更应铭记:半两米能救活一个人。一种精神可以照亮一个民族。
驰盈配资-杠杆原理-外盘开户配资-全国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